摘 要
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經濟發展需求的現實需要👎。從需求應對🥠🧜🏽♂️、體系建構、能力標識和技能提升等多維視角詮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的基本邏輯🥡,有利於廓清万达辦學的路徑思維與實踐要義🟢。以德🧑🏻🏫、日、英等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踐經驗為參考,有利於吸納與借鑒他國成功的辦學經驗與實踐模式。在邏輯闡釋與他國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著力點⛹️♀️,以技術賦能強化職業教育內生式發展,以產教融合激活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活力,以製度完善增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話語體系,以期實現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建設目標😳。
李夢卿,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余靜,湖北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
2019年1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首次明確提出要“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工作;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22年5月起實施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要實施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已成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地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踐探索,須基於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邏輯,探析影響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的內外因素,廓清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內涵與目標定位▫️,參考職業教育發達國家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建設經驗🙋🏽🛌🏽,探尋並堅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一、基本邏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路
邏輯闡釋是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方向的客觀把握。從需求應對、體系建構和技能提升等視角厘析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的基本邏輯,是把握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內涵與建設目標的基本前提,有利於明確本科層次職業人才培養定位👨🏼🚒,提升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加速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
(一)產業邏輯:面向社會分工體系深化的積極回應
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可被劃分為社會內部分工與工廠內部分工兩種類型,其將社會內部分工定義為“社會內部的、似乎未受他人作用而產生的這些生產部門本身的分工”,即勞動力市場自發形成的一種分工形式,社會分工起因於商品交換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是提升勞動生產力水平的關鍵因素,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指出:“勞動生產力上的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社會分工與社會生產間的內在耦合關系催生了人力資本供需結構變革的新態勢,社會分工體系的日益深化、市場需求與就業崗位的變動和調整也對勞動力市場人才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國產業結構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過程中,一線生產崗位的操作型技能勞動者的職業生存空間逐漸萎縮👵🏻,市場迫切需要大量更高水平的、能夠參與復雜勞動生產工作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因而,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難以完全負載新形勢下勞動力市場對技能型人力資本的培養需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層次向本科層次的上升與延伸是應對勞動力需求結構變動的必然回應🛂🏒。一方面🙋🏿,社會分工的精細化與社會生產的復雜化特征決定了技能人才的專業化水平與綜合能力必須得到相應提高。新興產業行業🧑💼、新產品種類的出現帶來了社會生產結構的整體調整,各產業部門間關聯程度的日益加深也帶來了社會分工深度與廣度的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要求實現人力資本的最優化供給🧏🏿♂️,要以產業變革邏輯為遵循轉化人才需求方向🧑🏻🦼➡️,使人才培養趨向由培養專業能力向培養綜合能力發展🙎🏿♀️、由強調基本技能向重視創新素質轉變⚗️。為此🧑🏽⚖️,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需致力於培養擁有面向高新技術行業、解決專業操作難題、參與技術革新與生產實踐的專業能力🧜🏼♂️,以及及時發現問題🌹、分析與解決復雜性難題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的高層次職業人才,激發人力資本結構的稟賦優勢以應對社會分工日益深化條件下的效率需求。另一方面,社會分工的擴展與深入要求技能人才在分工的基礎上實現高效協作。馬克思深刻探討了分工與協作二者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指出“分工是一種特別的、有專業劃分的🍥、進一步發展的協作形式”,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的現代化生產背景下,協作本身需要契合分工系統運作從而創造出新的生產力,產業間的協作將不同產業連接在一起🖍,產業融合趨勢進而又催生了多元協作模式💁🏿,協同合作在產業發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為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需求指向。對於接受職業教育的本科生而言⏪,協作不僅是一種職業能力,更是一種職業精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作為優化勞動力需求結構的重要責任主體,理應著重發展技術技能人才的協作能力,強調對學生“分工合作👰🏼♂️、協同配合”職業精神的有效塑造🤷🏽♂️,促進學生在實現專業技能👩🦲、綜合職業能力提升的同時形成自覺在工作崗位分工中尋求協作、在協作中形成合力的職業品質,培養出適合新形勢下勞動力市場迫切需要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
(二)教育邏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構的關鍵環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和羅伯特·默頓(Robert C.Merton)為代表提出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在西方社會得到廣泛應用。面臨戰後動蕩不安的社會局勢,西方各國政府迫切需要重構穩定和諧的社會系統🦸🏼♀️。為此⭐️,科特·帕森斯在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社會結構主義、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的功能主義等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他將行為系統視為由承載各自功能的子系統組成的關系網絡,各子系統不同功能的釋放與互動會影響行為系統整體效能的發揮🦊。若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看作是一個行為系統💔,那麽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則是行為系統內部具備獨特功能的子系統,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過程中🧖🏿♀️,協調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等各個子系統彼此的功能優勢是確保系統整體平穩運行的關鍵舉措。根據帕森斯搭建的“AGIL”功能分析框架,構建高效平衡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滿足如適應(adaptation)、目標達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潛在模式維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四大功能要求♈️:一是行為系統要依據外部社會環境變化作出及時調整,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理應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調整需求,止步於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難以培養更多適應勞動力市場發展需求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不完整性不能完全適應人力資源結構與產業環境的日益優化🫸,推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產生即是應對環境變化發展的實然結果;二是指行為系統需要統籌系統內各子系統的目標確立並調動子系統發展活力的目標導向功能🐡,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各個子系統的共同目標,深化職業教育發展層次即是提升技能人才培養水平、增強職業教育辦學活力的有效舉措,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建設拓寬了職業教育發展空間,加深了各個層次職業教育對自身發展目標的認知和意識,為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提供有效助力;三是行為系統要加強內部的協調性與連貫性,增強各層次職業教育之間的內在銜接性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特征⚪️,延伸職業教育上升渠道,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打通中、高、本科職業教育橫向融通的技能人才培養通道,對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四是行為系統要維持自身系統運行模式與價值文化觀念的穩定性,終身教育理念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價值遵循🧖♀️,僅發展中職📆、高職的“斷頭”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理念相背離,暢通職業教育學歷上升通道,拓展個體的學習與成長空間,打破本科職業教育斷層的結構壁壘🧏🏼♀️,將職業教育貫穿於個人學業發展的全過程🤛🏽,是彰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自身價值特色的必然要求🚷。因此,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環節🚴🏻♂️,亟須發揮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功能優勢,整合系統發展要素,以構建起整體結構優化🔷🥨、動態平衡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三)發展邏輯:增強技術技能人才職業勝任力的必要舉措
20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Sternberg)在批判傳統智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論🔫,他將“成功智力”定義為為實現個人目標去適應環境、塑造環境、選擇環境的能力,打破了傳統智力的定義方式,將智力定義的範圍由學業領域延伸至現實社會。“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種基本成分,分析性智力用於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判定思維結果的質量🫵🏼;創造性智力幫助個體從一開始就形成好的問題和看法;實踐性智力則是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想法及分析結果加以落實🌸。斯滕伯格認為,擁有成功智力的關鍵因素在於具備明確的個人目標、能夠利用個體力量發揮自身優勢與彌補不足以及實現分析、創造和實踐智力三種智力平衡與協調的能力𓀛。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與成功智力理論相契合:在總體目標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適應市場環境變化、面向生產🏄🏿、服務、管理部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使學生具有適應環境🐽、服務環境甚至改變環境的能力,這就要求本科層次職業万达加強與社會文化環境的緊密聯結,以此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崗位適應性與職業勝任力🖲;在人才培養方向上,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致力於培養具備技術理論知識、技術實踐能力以及一定科研創新實力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培養學生的分析性智力🕘,強化學生對技術理論知識的分析、理解與內化🏙,促進其在面臨職業問題時能夠從認知層面發現問題、進行思維判斷、作出有效決策👱🏽♂️🙅🏽♀️,並且能夠推進學生深入認識自我,依據自身發展優勢明確未來職業生涯規劃,確保發揮個體職業的價值最大化;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智力是對培養技術創新人才訴求的積極回應🛠,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普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都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與能力變革,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旨在通過開拓學生的創造意識🔆、喚醒學生參與科研創造的熱情🤷🏼♀️、激發創造潛力➖、培養創新思維,促使學生能以獨特新穎視角看待職業問題🚵🏽、開拓問題解決思路👞,能基於已有深厚的技術知識實現創新成果轉化🧛🏽,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實踐性智力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是分析性、創新性智力形成的基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主張學生應在實踐過程中認識知識、內化知識並實現知識遷移🗝,將實踐教學置於真實情景之中,豐富學生在企業崗位中的技術技能實踐經驗,促進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總之,通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引導學生實現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在職業活動中的綜合運用與統籌協調,有利於切實提升學生的環境適應性與職業勝任力🔝,獲得職業生涯的發展。
二、他國經驗:職業教育典型發達國家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實踐
20世紀中後期起,職業教育層次提升逐漸成為世界各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建設的發展趨勢,自此呈現出多樣化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如日本專門職業大學、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英國多科技術學院等。為更好地推進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需探究國外典型本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借鑒這些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院校特色化的實踐形態,可以為我國本科職業教育建設提供開拓性思路。
(一)日本專門職業大學:堅持以“實踐性”為核心的發展導向
20世紀80年代末泡沫經濟的破滅,使創造戰後“增長奇跡”的日本陷入了長期的經濟停滯㊙️🏑。直至21世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新產業的迅速發展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也催生了日本雇傭環境與就業結構的變化。據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低技能📎、操作型工人將逐漸被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所取代💑,如若不對此現狀加以控製,製造業領域將會減少735萬個工作崗位,但積極利用新興技術進行改造與轉型則會創造出574萬個新的就業崗位。日本將第四次工業革命納入經濟增長戰略,致力於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變革中實現經濟的重大轉變🐬,其關鍵就在於培養適應技術創新形勢需要的👤、具有實踐應用能力的高水平專門職業人才,因而,創設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成為日本開發人力資源以支撐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基於此👩🏼🍼,2017年🏃♀️,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通過了《万达教育法》的修訂法案,明確了專門職業大學的辦學類型及其目標定位📽,其中規定專門職業大學是以教授和深入研究專業藝術與科學,以及培養從事專業化職業所需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為目的的大學😽。“專門化”“實踐應用”是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的核心要義,該法案明確了其作為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並與普通大學進行了有效區分。
短短幾年,日本已建立起15所專門職業大學🦸🏼♂️,這個實施實踐性職業教育的高等教育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成為推進日本職業教育製度化變革,完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踐體系的關鍵力量🥼🤘🏼。英國學者邁克爾·吉本斯(M.Gibbons)在《知識的新生產》一書中提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強調理應在應用型語境下生產知識,將技術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等納入已有知識體系🤢🖋。隨著產業革命背景下日本終身雇傭製度的逐漸瓦解,由企業全權承擔人才實踐性能力培養的責任逐漸弱化,高等職業万达將技能實踐知識納入職業教育知識體系之中,肩負起強化實踐技能培訓以發展“即戰性”人才(畢業生不需要企業重新進行職業培訓,可即時適應崗位需求)的責任是高校適應日本經濟建設需要的必然抉擇。日本專門職業大學重視與產業界的密切合作,通過開設面向市場發展、富含地方特色的專業,發揮企業、區域組織等利益主體的協同作用開發實踐性課程,從而實現與勞動力市場人才培養需求的緊密對接。此外,日本專門職業大學強調實踐類課程需占總課程比重的三分之一👰,要求學生參與企業實習實訓時間達到600課時以上🏎🕐,使學生在長期實習過程中提升實踐能力,增加實訓技能以及獲得實際問題解決與反思的能力,同時👭🛅,專門職業大學采用了不超過40人的小班授課方式,並為其安排具有豐富實踐經歷的實務家與研究型教師進行授課指導,推進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積極內化,在發展實踐技能的同時實現創新思維的發展。
日本專門職業大學的運行模式對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而言具有比較好的啟示意義,其在專業設置🪡、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招生考試、師資培養等製度設計上頗具實踐特色🥵,堅持以“實踐性”為核心貫穿專門職業大學的發展邏輯,推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以產業需求為依托、以實習培訓為載體,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辦學🚣🏻♂️🧑🏼🦱。
(二)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把握以“雙元”模式為貫通的辦學邏輯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德國長期以來單一化的高等教育體系難以滿足市場用人的多樣化需求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需求。20世紀60年代皮西特(Georg Picht)關於“教育災難”即將引發經濟性危機的討論逐漸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為此加快德國教育體製改革,建立多種類型的高等教育機構成為當時勢在必行之舉🌑。1968年10月🥥,德國各州政府審議通過了《聯邦共和國各州統一應用科技大學協定》🥣,其中指出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FH)是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提供文化教育部部長聯席會議認可的學科教育🧍🏻♂️,該類型万达傳授以科學原理為基礎的教育💇🏽♀️,使學生有能力參與國家統一考試並有資格獨立從事職業活動🍮👨🏿✈️。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培養目標的復合性、課程建設的雙元性、師資力量的綜合性等特征使其成為德國勞動力市場的主要人力資源輸出主體。由德國聯邦職業培訓署(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BIBB)發布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數據可知,按高等教育機構類型劃分,截至2021年2月,應用科技大學和無權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學生占總學生數的60.5%,有權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和學院學生占比為38.9%,藝術與音樂學院學生占比為0.6%🧑🏽🌾。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不僅是平衡德國高等教育結構的重要分支,也是振興德國經濟的關鍵力量👲🏽🐛。
“雙元製”(Duales System)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流人才培養模式,技能培訓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滲透於德國各類型教育院校之中🔴。致力於打造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橋梁式職業人才”的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始終堅持以“雙元”模式為貫通的辦學邏輯,在万达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建設上彰顯“雙元”特色,以期培養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如德國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的數據科學專業培養目標不僅在於向學生傳授數據科學技能知識,幫助其了解有關數據分析、管理的常用方法,也註重發展學生的數據素養☝🏿,幫助其掌握必備的計算機科學技能以及開發實踐項目的能力。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註重教授學生工作所需的專業能力🖕🏼、技術知識與職業素養,把握實踐技能與應用能力,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夠勝任職業崗位復雜的工作任務。在課程設置上,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培訓課程相銜接,2009年起部分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開始嘗試開設“雙元製”課程🍡,迄今為止應用技術大學已成為德國“雙元製”課程開設最多的万达類型,應用技術大學與企業行業等育人主體以實踐活動為依托🫔,以科研創新能力為發展重點,共同構建開發“雙元製”課程模塊,緊密聯系理論課程與實習實訓教學課程🧜🏻,促進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發展問題解決能力以及科學研究能力。在師資建設上,強調教師學術水平、教學能力與實踐經驗並重⛹🏿♀️。《高等万达框架法》第44條規定應用技術大學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且至少具備五年工作經驗,其中三年須是從事除高校外的與專業領域相關的工作經驗🛥。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教師更有能力引導學生實現理論知識向實踐應用轉化、向科研成果轉化。
“雙元製”是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本質特征🍄🟫,在該模式的運行下,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相對接🧝🏿♀️,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銜接🖕🏿,教師教學能力與實踐經驗相兼具🩷,“雙元製”為德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機製保障🟤,極大地提升了德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也為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三)英國多科技術學院:呈現“一核多元”高校治理格局
面對多年來以“精英教育”為主導的“一元製”英國高等教育體系難以滿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濟重建與恢復對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傳統研究型大學的“壟斷式”發展對英國經濟社會建設與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的掣肘,1966年英國教育與科學部頒布了《多科技術學院與其他學院計劃》(A Plan for Polytechnics and Other Colleges)白皮書👨🏽🍼,提出要將90多所獨立學院合並組建為30所與傳統大學地位相當的多科技術學院🤹🏻🤱🏻,開啟了英國高等教育體系“二元製”時代🆘,多科技術學院在法律上與傳統自治大學享有同等地位🧑🏿🦱,其學士學位證書與自治大學享有同等價值𓀁。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認為👍🏽,一個組織無論是單純追求商業價值還是致力於拯救人類靈魂🧒,都需要通過一套有效合理的治理結構去實現所追求的目標,有序完善的高校治理結構正是英國多科技術學院的發展特色所在。英國多科技術學院形成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充分調動學術委員會、理事會等多元組織力量融合共治的治理樣態,政府為万达平穩有序運行提供目標導向與物質支持,在地方當局的引導下🧶👩🏽🚒,万达明確了發掘地方特色、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辦學定位,旨在培養契合崗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同時政府教育部門對高校的運轉及事務安排負最終責任,包括其財政事務及治理問題🧘🏽♀️、風險評估、學術發展等非財政事務,以政府為主導能夠保證多科技術學院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學術委員會能夠為万达教育提供有效質量監控,旨在對學院生源質量🥂、師資力量、課程安排、教學情況📑、學生考試等開展全方位質量評估工作🆓;理事會作為學院的管理機構,由地方教育部門工作人員🫄🏼、行企業等社會組織機構代表™️、万达管理人員、學生等組成,負責對學院基本管理事務做出決定,並聯合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製定學院發展戰略,確保學院的可持續化發展。
以政府為主導📤,以學術委員會🧰、理事會為主體的“一核多元”高校治理格局切實保障了政府、企業行業在多科技術學院建設中的參與性,形成了政校行企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多元權責分配的英國多科技術學院至20世紀80年代末在公眾認可程度與發展規模上已可與傳統大學相媲美,但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製度弊端也在日漸暴露。學術委員會🎭、理事會等組織機構皆受到政府直接或間接管理,政府對學院各項事務的過度幹預嚴重擠壓了學院的自我發展空間,使英國多科技術學院強烈要求擺脫地方政府的控製,獲得與研究型大學同等充分的自主自治權,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發布促使多科技術大學從地方政府轄製下獨立出來,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1992年英國政府《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法》的出臺標誌著英國“二元製”時代向“一元製”時代的回歸,34所多科技術學院由此升格為“大學”🏄🏽。
多科技術學院在高校治理結構構建中具有鮮明發展特色,其內外部多元組織協同治理結構的形成、地方與万达緊密聯系、良性互動關系的塑造以及高校學生參與治理平臺的搭建等有效治理方案能夠為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治理結構改革與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三、路徑選擇✵: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本土化建構
著力推進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發掘典型國家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實踐特征,以他國多樣化😓、特色化、實效化的建設經驗為參考,基於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著力強化技術賦能🕺🏿、推進產教協同⛷、構建話語體系,在邏輯詮釋與實踐借鑒過程中發掘新要素,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之路。
(一)強化技術賦能🥷🏽,築牢職業教育內生式發展根基
日本社會學者鶴見和子基於農村多元發展思想系統提出了內生式發展理論📜,將“內生式發展”定義為以地方資源🏦、文化與技術為基礎,以區域內組織群體與居民為開發主體的區域發展模式。該模式強調由內而外獲取的可持續化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其中技術要素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內生式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相契合,強調要合理利用地方產業資源,準確把握地方技術動態,以院校為責任主體,明確服務國家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辦學定位,打造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定位👨🎤,在厘清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邏輯起點的基礎上增強職業教育內在驅動力,強化技術賦能,進而築牢職業教育內生式發展根基。強化技術賦能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區別於高職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顯著標誌👱🏿♀️,是驅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在新一輪技術變革與產業變革過程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新技術的出現加速了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與轉變。面對日益多元化的產業領域、復雜化的技術分工,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理應最大化技術服務效能🫳🏼,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技術應用性與自主創新性,促進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生成以實現產業需求側與人才培養供給側有效對接。
為此,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需遵循技術賦能的三重邏輯🚣♀️。一是要構建以技術知識為主導的專業課程體系,創設真實知識傳遞情境🍸。技術知識並非按照嚴格內在邏輯結構生成的知識體系,它既包括技術理論👩🏽🔧、行為規範等具有普適性的知識,也包括工作原理、技術方案、操作流程、操作規則以及技能訣竅等專業性較強的知識,這些形成與運用於具體的工作情境之中,具有實踐性、復合性、結構化特征的技術知識構成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知識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決定了知識獲取的不易性,凝練於實踐之中的技術知識也理應在具體情境中被體驗、領悟與建構😹,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創設良好的知識傳遞環境,促進學生在實際情境之中實現對技術知識的掌握與內化✏️。二是要加強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註重發展技術遷移與轉換能力。實踐活動是技術知識向技術應用轉化的有效載體🧵,在實踐實訓過程中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加強學生對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與獲得,不是僅局限於某個特定的工作崗位🫗、具體的操作技能🧑🏻🔧,而是在綜合掌握專業領域技術應用能力的基礎上𓀙,把握技術運用的總體特征,提升學生的技術學習能力🏃🏻♂️➡️、崗位適應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是要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與應用技術研發工作,發掘學生的自主創新潛能。有能力對技術進行創造性應用與開發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核心訴求⚜️💪,万达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激發學生應對技術革新趨勢的自我發展意識,引導學生在實際生產中引進新方法🧘🏽♀️、改良新技術🦸🏿♂️,打通學生參與技術研發項目的通道🈸,搭建起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發展平臺。
強化技術賦能是築牢職業教育內生式發展根基的必然選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須遵循職業教育發展邏輯與技術的生成邏輯🫲🏻,從技術知識💁🏿、技術應用、技術研發三個維度出發增強技術服務效能🤦🏽,教授學生掌握復雜技術知識,培養學生對專業技術技能的應用與轉化、對技術的研發與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層次人才🖕🏼🦪。
(二)打破場域框架,建構產教協同辦學生態空間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將“場域”定義為在各個位置上存在客觀聯系的關系網絡,或是一個構型🦵🏻。場域關系網絡的界線劃分是依據場域作用範圍自主決定的🧑🏿🦰,繼而存在明確限製框架的有限生產場域,以及擺脫場域邊界限製的、受外界多方社會力量影響的開放型生產場域。在有限的職業教育場域內🙍🏿♀️,職業万达🥳🪠、教師、學生、企業之間構成的特定關系網絡僅為場域內利益相關者服務🏊🏿♂️,範圍化參與主體的目標定位與職能分工會在一定程度上局限職業教育場域的發展空間與作用功能,如若校企合作僅在達成職業院校的專業發展訴求,抑或是旨在滿足企業特定崗位的人才需求⛸🦎,那麽將會造成生產場域邊界固化🧠,致使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難以發揮。因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需打破特定場域框架,強化社會服務意識,開拓生產場域發展空間🐥,凝聚社會多元主體參與辦學合力💂🏿♀️,有利於構建協同創新的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助力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實現職業教育部門與地方產業之間的有效銜接,打造產教協同辦學新生態。
產教協同辦學生態空間的建構包括實現專業與產業的對接、万达與企業的有效合作以及教學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加強專業與產業對接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加強與其他社會場域聯結的關鍵舉措👰🏼🧑🎄,是打造人才培養高地以服務經濟社會的必要前提,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積極主動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基於地方資源優勢與特色支柱產業,明確万达專業建設思路💆🏼♀️,開發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專業群👉,以便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適切專業人才支撐。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施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創新育人生態的重要內容,不是停留在資源共享環節的協同,而是要在人才培養、師資建設、課程設置🤚🏽、院校治理的辦學全環節中發揮万达與企業的雙主體優勢,聯合多元主體共同推進培養方案製定🙅🏿♀️、構建“專職+兼職”的理實一體的結構化師資隊伍、設計開發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並重的綜合課程體系👨🏿🦲、搭建學生生產性實訓基地以及打造校企高效協同的治理格局。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是產教協同辦學的具體落實環節,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培養實踐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應用校企合作製定開發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與教材,以及共同搭建的實習實訓平臺,改變單一的課堂授課形式,合理分配教學、實踐實訓類課時比例,依據課堂授課內容及時安排技能強化訓練🌛,優化課程授課與生產實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教學效果與育人質量👩🏻🎨。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需打破場域框架,與社會多元參與主體搭建起良好的互動關系網絡💨🫔,促進教育與產業🏄🏽♀️、万达與企業、教師與學生等共同參與產教協同辦學生態的建構🤹🏿♀️,打造可持續化發展的產教融合新機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與支撐服務👨🏻🌾。
(三)加強製度設計,構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話語體系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話語體系是思維的外衣💂🏻♀️,是在人類交往過程中以語言符號為中介構建的多重認知關系🕗,是呈現一個民族國家特有實踐形態🦹🏻♀️、價值文化、思想觀念的復雜系統。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產物,是基於職業教育歷史沿革與發展現狀作出的回應,探求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路徑亟須立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實踐,以万达辦學定位及現實訴求為依托,以製度構建為中心,構建起具有獨特發展理念、實踐價值🖇、製度特征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話語體系,以此增強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國際話語權與國際影響力。搭建製度框架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話語體系構成的核心環節,故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要以製度先行👼🏻,加強貫通教育和生產🕛🎽、理論與實踐全環節的製度設計以保障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製度設計強調製度框架構建的完整性以及辦學相關者權責分配的合理性🧑🏻💻。在製度框架的建構上,要註重製度建設的整體性與全面性😩,需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招生就業💽、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全面統籌與設計😏:一是需要完善職教高考製度,明確本科層次職業万达的招生對象與準入門檻🤏🏿,建立與普通高考製度相平行的職業技能型招生考核製度,在職教高考中要著重突出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特征,以考核技術應用與實踐操作為主,凸顯職教高考與普通高考製度的差異性與特色性,細化與專科層次職業万达相區分的招生標準,暢通本科層次職業万达招生通道,完善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万达相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二是需要豐富本科層次職業万达人才培養製度,如全面推廣中國特色現代學徒製,以校企雙方責任共擔、合作共贏為宗旨,通過招生招工同步、先招學後招工、先招工後招學等多種招生模式推進校企聯合育人🧚🏽♂️,實現教育製度與用人製度緊密結合,以深度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三是需要加快推進符合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特點的學位製度建設,學位授予是對畢業生掌握職業技能與學科知識的認可與肯定🌐,是提高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的重要標識🙇🏼♂️🤸🏿,万达需為畢業生提供有效的能力證明依據。在製度相關者的權責分配上🤺,要凝聚多元組織協同參與合力,確保權責科學合理分配。在製度製定環節,須明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本質屬性,提升万达的辦學自主權以及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的製度參與話語權,增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製度建設活力;在製度推行環節,須以万达師生🎖、管理人員為執行主體👩🏻🦳👨🏽🌾,發揮行業企業等第三方機構的組織🤘🏻🧘🏻♂️、監督與評估作用,確保製度的切實落實與有效推行。
加強製度設計是增強我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的重要舉措😋,完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招考製度、人才培養製度👷♀️、學位建設製度等,能夠有效提高職業教育資源開發與整合效率,切實保障職業教育各項工作的推進與落實,為構建職業教育話語體系貢獻力量。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的現實要求,也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促進就業創業的有效途徑🧪。我國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構建尚處於探索階段,需深刻把握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建設規律與辦學內涵🛁,探索典型國家在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踐過程中的有效育人、管理和辦學經驗,以邏輯為導向,以他國經驗為參考,以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為基礎,開拓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路徑,以確保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類型化道路上高質量發展🔮🍗。
文章出處🧑🏽💻:李夢卿,余靜.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邏輯、他國經驗及本土化路徑選擇 [J].現代教育管理🧘🏿,2023(04):87-96.